
配资平台提供咨询
(十强歌手胡志民:培育声乐人才,弘扬民歌文化)
十强歌手胡志民:培育声乐人才,弘扬民歌文化
舞台聚光灯下,他是斩获金钟奖的实力唱将;乡野田埂间,他是追寻民歌的采风者;大学讲台前,他是传承声乐的引路人。从湖湘大地到岭南滨海,青年歌唱家、高校教师胡志民深耕专业领域,诠释着对音乐与乡土的深刻领悟。
作为湾区东海岸(陆河)赛区代表参加2025广东乡村歌手大赛,对胡志民而言是一次特别的体验。在省半决赛演绎的一曲旋律高亢、川风浓郁的经典作品《变脸》,更是让观众看到了他深厚的底蕴和磅礴的情感——坚持民族声乐水准,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。

胡志民在省半决赛演绎经典作品《变脸》。 吴秒衡 摄
舞台淬炼 积淀情感张力
2024年5月,胡志民由汕尾市“善美英才”计划引进汕尾职业技术学院,担任艺术学院声乐专任教师。过往丰富的舞台经历,成为他教学的宝贵财富。
作为原湖南省歌舞剧院歌剧团青年民族男高音,胡志民常年活跃在舞台,多次参演民族歌剧《沂蒙山》《木兰诗篇》《运河谣》《长征》等,并在剧中担任主要演员,曾与吕继宏、张也、刘和刚、王丽达等歌唱家同台演出。凭借扎实的演唱功底,斩获第十三届、第十四届“中国音乐金钟奖”声乐民族组金奖(湖南赛区)。

参加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(湖南长沙赛区)。 受访者供图
在享受如潮的掌声与鲜花的簇拥之后,他选择褪去舞台的光环,来到汕尾任教,踏上了另一场人生之旅。源于对音乐教育的初心,他将舞台积累的经验巧妙地融入教学之中,通过精心模拟比赛情景,指导学生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最佳状态;讲述歌剧排练的经历,细心解析为何情感表达比技巧的完美更重要。
胡志民说,备战金钟奖赛事之时,三天内连唱七首歌曲的经历依旧历历在目,从《关雎》的古典意境到《爱永在》的情感张力,他在现场感受到“用声音讲故事”的力量。

2023年10月,在深圳音乐厅演出。 受访者供图
于他而言,舞台所获最珍贵的并非掌声,而是音乐激起的共鸣。在求学与工作期间,胡志民已成功举办三场个人独唱音乐会。在湛江场的音乐会结束后,一位专程赶来的退休老人告诉胡志民,一曲《再见了大别山》让他忆起了自己的峥嵘岁月。
“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,好的音乐能够跨越地域,直抵人心。”胡志民如是说。

个人独唱音乐会。 受访者供图
守韵创新 融入汕尾歌谣
接到广东汕尾人才引进的橄榄枝,胡志民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。“2018年在广东海洋大学读研期间,我就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。岭南文化的包容与活力,让我难忘。”
在汕尾任教的一年多时间里,胡志民深深沉醉于这片沃土所孕育的音乐文化。除了平时的授课和排练,他每周还会抽出时间深入陆丰、海丰等地乡村,记录老艺人的悠扬琴声,收集原生态音乐宝藏。
“汕尾渔歌的咸水韵味,客家山歌的嘹亮质朴,都透着海洋文化的灵动和市井生活的烟火气。”这些发现让他兴奋不已。如今,他正尝试将民族唱腔与本土音乐元素巧妙融合,探索一条“守韵不守形”的创新之路。
课堂上,他引导学生用民族唱法改编渔歌,以乡村新貌为主题创作歌词;课堂外,他计划创作以“汕尾印象”为主题的组曲,将妈祖文化、龙舟精神融入其中。“音乐参与乡村振兴,既要记录和传承老曲调,也要表达和传播乡村自己的故事。”
扎根沃土 回归音乐本真
参加2025广东乡村歌手大赛,胡志民凭着稳定的发挥一路晋级。他直观感受到,大赛为渔民、农民、教师等各行各业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,许多选手靠天然的嗓音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听众。“专业赛事像精雕细琢的殿堂,讲究技术和规范,而广东乡村歌手大赛是充满生命力的土壤,它打破了音乐的门槛,让我们看到了音乐最本真的样子。”

胡志民在湖南韶山。 受访者供图
从学生到歌手再到教师,胡志民始终坚信实践是成长的基石。“技术是基础,文化底蕴是灵魂,舞台实践是桥梁,三者缺一不可。”
他寄语年轻音乐人,要“扎深根,广开源”,“扎深根是要苦练技术,不要急于求成;广开源是要多听多看,无论是本土老民歌还是国际流行音乐,歌剧院还是乡村戏台,都能让我们汲取养分。音乐,从来不是封闭的修行,而是在积累与碰撞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。”
胡志民表示,将继续坚持民族声乐的路线,专业展现艺术水准。这位穿梭于舞台与讲台、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音乐人,保持着热爱的初心,在广阔天地放歌。
采写: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实习生 沙灿配资平台提供咨询
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